时间:2024-12-18 16:24:02 点击:
编者按:
长江大学首届“新锐管理服务奖”评选尘埃落定,10名一线管理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中有长期奋战招生一线,夜以继日,为学校生源质量提升做出重要贡献的招办工作人员;有以奋进之笔,讲好长大故事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有甘守兰台,故纸堆里写芳华的档案管理人员;有艺术赋能,传递爱之力量的幼儿园园长;有冲锋在前,守护校园安全稳定的保卫人员;有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学院(部)事业发展争当“勤务员”“服务生”的学院(部)党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负责同志。他们的事迹虽然平凡、朴实,但却在各自岗位上熠熠生辉,是学校管理岗位上诸多默默耕耘者的缩影。希望在榜样力量之下,众多管理服务人员砥砺前行,以奋进之志,共赴学校“双一流”建设新征程,于新时代育人大业中续写璀璨华章。
情系招生 提升质量写华章
——记本科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科长冯翠丽
冯翠丽,女,1980年9月生,中共党员,本科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科长。曾获长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等称号,多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她曾是一名专任教师,后因工作需要转为行政岗,先后担任学院教学秘书、学校招生办公室科员、副科长、科长。她以满腔的热情坚守初心使命,以勇于担当、敢于探索的品质在招生工作第一线奋战十余载,为学校生源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勇担职责践使命
作为奋斗在招生一线的老兵,她见证了学校招生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历程,参与招录学生9万余人,整理录取数据数十万条。由于学校招生计划多、类型广、范围大,选考科目上报和计划编制工作一般每年12月开启,一直持续到次年六月,战线长、任务重,而且不能有半点差错。冯翠丽经常白天处理日常工作,在夜深人静时编制招生计划;暑期高考招生录取期间,凌晨回家是她的常态,在招录现场留宿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在湖北省投档那几天,她经常工作到凌晨四五点,但第二天一早,招录现场又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
在今年首届“荆楚优师计划”投档那天,冯翠丽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2点了。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省招办的紧急电话,她二话不说,立马骑着电动车赶到办公室,直到按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学生志愿者经常提醒她:“冯老师,已经深夜了,你都成熊猫眼了,早点回家吧!”
初心不染葆本色
在每年上半年和暑期招生录取期间,冯翠丽总把手机挂在脖子上,就是为了第一时间接听考生和家长的咨询电话。尤其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她和招生办同志一起,提前谋划,早早地就做好了近百名电话、网络咨询志愿者和几十名走线宣传员的工作安排和业务培训。
冯翠丽的儿子正值高三,女儿读小学二年级,她说,“我更能贴切地体会到家长的辛苦,考生寒窗苦读的不容易,所以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面对师生还是家长,我都始终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耐心回答他们咨询的每一个问题。”
她每年接待线上线下咨询上万人次,真正做到了用心用情到位、点面结合到位、政策讲解到位、服务措施到位,使考生及家长感到长大招生服务的精准、温情、贴心。“招生无小事”,2023年暑假,她被借调到省招生办参与招生录检工作,湖北某考生档案投到某985高校,但因身体等特殊情况,该校拟作退档处理,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为考生和家长着想,她和省招办体检顾问刘教授一起,耐心地与该校反复沟通。经过多番努力,最终该校录取了这名考生,该考生还特意来信表示感谢。同年11月,在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宣传数字化培训会上,她被省招办负责人点名表扬。
奉献的初心让冯翠丽永远保持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责任使命,保证了工作不打烊、服务不掉线。
充电蓄能强本领
“不能因为出差影响第二天的日常工作,即使乘坐再晚的车次也要尽量当天返程。”出差在外,她也总想着尽早赶回学校。家中70多岁的父母经常反复叮咛她:“路上一定注意安全,孩子在家有我们照顾,尽管放心工作!”
招生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时间紧、工作量大,面对这些挑战,冯翠丽始终保持警觉,不敢有丝毫懈怠。2024年,“新的选考科目指引”开始实施。面对新政策、新要求,她提前系统学习,一方面线上线下学习相关招生政策,向全国兄弟高校从事招生工作的同行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招生培训会议。
冯翠丽还特别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她还积极学习人文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充电蓄能,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冯翠丽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活力与创新精神,探索新方法、新手段,力求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奋楫笃行谱新篇
近几年,合理设置专业分组、优化“志满必得”政策、实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调整山西、云南和内蒙古等省份进入一批次招生;扩大优质生源省份海报进高中覆盖范围;组建工作队,当好宣传员,开展招生宣传业务培训;精心布置线上线下招生宣传,协调做好各学院驻校招生宣传工作……通过统筹发挥全校师生的力量,学校形成了全员参与、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
新高考改革以来,学校生源质量持续提升,2024年招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届“荆楚优师计划”取得了开门红,物理类最高分608分;湖北省各专业组投档线全面增长,物理类各专业组投档线最低分超出特型线10分,比2023年提高2分,最高分超出特型线35分,比2023年提高15分;历史类各专业组投档线全面上升,均在特型线上,最低超出特型线8分,比2023年高出9分;外省生源质量持续向好,稳中有进;2024年普通本科新生报到率98.4%,为历史性最好成绩。
冯翠丽经常说,“感谢家人,让自己可以无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工作中;感谢所有的同事和自己并肩作战,让自己一直在快乐中工作;感谢所有的领导对自己的指导和帮助,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时间不语,奋斗有痕。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冯翠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她说,“我将继续秉承‘服务为本、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在工作中锻造硬能力、磨出真功夫、练就真本领;在平凡岗位上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力争把工作任务‘担起来’,让工作品牌‘树起来’,让工作成效‘亮起来’,让工作口碑‘响起来’,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艺术赋能 传递爱的力量
——记后勤保障部(后勤服务集团)幼儿园园长朱雨
朱雨,女,198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后勤保障部(后勤服务集团)幼儿园园长。曾担任艺术学院辅导员、教学秘书,荣获长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尽职尽责,誉满十八载
在艺术学院工作的十八年中,她主要担任的是教学秘书一职。教学秘书是学院日常教学工作重要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她深知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地坚守和奋斗在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她既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又是学生成长的好推手,还是学院行政管理的好助手。纷繁复杂的教学工作“千根线”,都要从她这个教学秘书的“针眼”里穿。每次遇到师生亟待解决的事情,她总是急教师所急,解学生所难,在最短时间内回应,成为链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她还全程参与了艺术学院的教学评估工作,“条理有序,管理有方”是督导专家对她工作的肯定,近几年年终考核多次被评为“优秀”。
以艺育心,艺术赋能成长
在幼儿园工作中,朱雨践行“充满爱的事业,传递爱的力量——艺术赋能成长”的教育理念。2024年将教育重心放在以美术、音乐和文学为特色的课程上,全面提升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美育能力。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开展漆画扇制作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开启幼儿音乐素养启蒙,不仅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节奏感、音准感和音乐鉴赏能力;通过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孩子们可以在玩乐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为期一个月的国学实践活动,培养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她鼓励孩子们参加荆州区教育局举办的“金凤美育”艺术节,并取得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她组织老师们精心编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艺术才华和综合素质。为扩大演出的影响力,朱雨决定邀请各单位领导及家长亲临现场观看,并将演出在线直播,获得了超过10.25万人次的点击量。
观众们纷纷通过评论和点赞,表达了对演出的热烈支持和高度赞赏,一致认为这场演出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更充分展现了幼儿园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丰硕成果。
守护园舍,改善环境焕发活力
2024年初,突如其来的冻雨席卷而来,考虑到厚重的积雪可能会对园舍结构造成巨大压力,进而威胁到幼儿园的整体安全。因此,过年期间她与坚守岗位的保安师傅共同承担起了清扫屋顶积雪任务。“当时园长和我们一起,拿着工具,一点点清扫,连夜清除了屋顶的积雪,确保了园舍结构免受重压。”
她还积极推动教学条件改善工作。面对操场破损、园舍老旧、设施落后等问题,她积极向后勤集团申请资金进行修缮。7月正值烈日炎炎,她与施工方反复讨论,最后确定了美观实用的改造方案。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她一再强调环保材料的选用,力求在改善园所环境的同时,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成长空间。经过紧张而有序的施工,现在的长大幼儿园焕然一新,不仅整体面貌得到极大提升,而且教学设施也变得更加完善。
为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她还成功引入校友资源。目前园内正在引进大型户外玩具,为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提供更好条件。
身为园长,朱雨深知自己身上的重担,她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戒骄戒躁,持之以恒努力工作,为长大的幼教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半路出家” 幕后担当显作为
——记党委宣传部科长李胜杰
李胜杰,男,1984年2月生,中共党员,党委宣传部科长。曾获长江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是湖北高校新闻奖一、二等奖获得者,负责的“长大20年”专题网站获石油记协优秀奖。
“李老师,这个通知能否今晚之前就挂出来?”“李老师,这是前两天的新闻稿,不好意思这个点发过来。”……“收到,我来处理。”这是李胜杰工作中时常遇到的场景,但凡重大新闻,即使很晚回到家,他也是第一时间处理。
扛着相机跑,是体力活,琢磨稿子怎么写,则是脑力劳动。了解宣传工作的人都知道,宣传工作实则明轻暗重,李胜杰这个“门外汉”一干就是7年,从入门“小白”干到“有所收获”。
转角遇到爱 生物老师当上“记者”
来长大工作之前,李胜杰当了5年半左右的高中生物老师。2015年,他放弃原来深圳的工作来到长江大学,最开始在人事处人才引进办公室工作。
两年后,他申请调到党委宣传部,处里的领导和同事关心地问,“在宣传部需要会写作,你考虑好没有?”李胜杰则暗下决心:到了宣传部一定认真学习,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看到简历上李胜杰曾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原宣传部副部长康群鼓励他说,“只要肯学习,写新闻肯定也没问题的。”
初到宣传部,在接到采访任务时,李胜杰还是有些手足无措。虽然看的新闻不少,但当真正去写时,才发现不知该如何动笔。“先看看以前的新闻怎么写,你再琢磨琢磨。”就这样,李胜杰开启了他的新闻宣传之旅。
随着稿件越写越多,领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要求他写通讯类报道。这时,李胜杰意识到,仅仅模仿是不够的,必须要加强学习。于是,他购买了大量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
2017年,宣传部决定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拟回顾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5年来,学校在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李胜杰接到的任务是写学校五年来的科研成就。对于没有接触过这类报道的他来说,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采访。他从科技处要到厚厚的文字材料和PPT,并采写了科技处领导。一篇5000多字的新闻稿件在打磨了大半个月后,与师生见面。“稿子还不错。”康部长给予了肯定。李胜杰也感觉更有信心,逐渐爱上了新闻写作。
后来他陆续写了多篇综合性报道。最让他自豪的莫过于关于李志新老师的一篇消息和一篇通讯。2021年,由李志新老师培育的学校首个自主选育的国审中稻品种“春两优长70”问世。他先以《十年磨一剑 长江大学首个自主选育的国审中稻新品种问世》为题写了消息,后又以《深耕育种责任田 踏出一条好“稻”路》为题写了通讯。稿件出来后,多位领导表扬道,“这篇稿子写得不错。”后来,这两篇稿子也分别获得了当年的湖北高校新闻奖一、二等奖。从此,李胜杰对新闻宣传的热情也越发高涨,撰写了《长大学者为高层建筑研发防火锁 主打“防患于未然”》《入脑入心抓实党纪学习教育 风清气正促事业高质量发展》等多篇影响较好的报道,众多报道被省级以上媒体转载。
“背后打磨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师生广泛转载,总感觉很有意义。”李胜杰说。
电脑背七年 办法总比困难多
新闻编辑工作是李胜杰的另一个主要工作。对于传来的新闻稿,他反复打磨推敲,一字一句琢磨,不敢丝毫懈怠;从几十上百张照片中挑选出最“美”的那一张,有时还需调光调色等修图处理,最终的“成品”才与广大师生见面。因此,除了相机之外,电脑是他的另一个重要生产工具。
“回老家你背着电脑干什么?”初到宣传部时,家人看到李胜杰回趟老家还背着电脑,不解地问。“万一有新闻要上怎么办?”李胜杰答道。
“胜杰,知道安排你出差了,你能否找台电脑上一下新闻?”刚到宣传部的刘长华副部长询问道。“没事,您把稿子发过来,我带了电脑。”李胜杰说。
“出门背电脑”这个习惯李胜杰其实已经持续了七年,没有人要求他必须这么做,驱使他的是他的责任心。有人好奇,逢年过节大家都回老家了,新闻网为何还能及时更新,这就是幕后的故事。
李胜杰的老家在农村,家里没有网络。新闻来了怎么办呢?这也没能难住他。“手机热点就是我的无线网。”“只要想把事做成,办法总比困难多。”李胜杰说道,“但凡出远门,我都习惯性地带上电脑。”
作为编辑,修改新闻稿既要耐心细致,还要善于思考。如何让稿件变得出彩就非常体现编辑功底,所以对收到的稿件重写也是常有的事。“李老师,我们这篇稿子经过你们修改后完全不一样了。”“李老师,帮忙修改一篇新闻稿,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了,但是还是不满意。”……在他的认真对待下,不少修改后的稿件后来都得到了送稿单位的认可。
慢慢地,李胜杰的写作编辑功底逐渐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还有不少学院请他去做讲座。他也没有吝啬,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来听讲座的师生。
除了承担以上工作,李胜杰还是宣传部的支部委员、工会小组成员、保密员,作为直接责任人参与校园主页改版、“长大20年”专题网、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等网站制作和内容维护,其中“长大20年”专题网还获得石油记协优秀奖。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众多专项工作,担任了支部联系学院数学学院一个班的班主任,并被评为2023-2024学年“优秀班主任”。
正是在李胜杰和宣传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宣传部于2023年、2024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高校教育新闻宣传示范单位,被中国教育在线评为2023年度新媒体传播创新本科高校。
“新闻方面我仍然是一个‘小白’,希望自己能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宣传我们长大。”李胜杰说道。
精益求精 教学管理多面手
——记农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李翠花
李翠花,女,1974年5月生,农学院本科教学办公室主任。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省考试院“优秀监考员”等称号,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7)。
“教学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面对不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我迎难而上,本着干就要干好,给学院作贡献,为师生作服务的想法,一干就是十几年,爱岗敬业的服务理念没有一丝动摇。”李翠花在农学院教学办工作了15年,15年来,她践行服务使命、工作勤勤恳恳、业绩突出,多次获得省、市及学校表彰,深受学院师生好评。
作为教学办主任,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她协助教学院长完成了农学和植物保护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的申报和中期检查工作,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是农学院近两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申报工作的核心之一就是材料准备。作为教学办主任,她积极高效地为博士点申报提供材料,与同事们协同配合,确保了申报材料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在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方面,她积极参与宣传、动员、帮评,很大程度提高了教师们对日常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视。近五年,学院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拟推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获批省级教研项目5项。
“这次教学竞赛你可以来参加啊,是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在教学竞赛方面,为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她积极参与动员和帮评,提高了青年教师对教学竞赛的重视,学院近三年荣获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荣获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二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1项。
学籍是学生学习期间的“身份证”,学籍管理工作就是教学工作的“数据库”。学籍管理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包括录取、注册、考试、成绩记载和在校学习期间的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毕业及学籍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都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要想做好相关工作,既要熟悉工作内容,还要多学习。”李翠花说道。作为学院的学籍秘书,她熟悉高校教学管理要点,熟练掌握与教学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现代教育管理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妥善处理教学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他的努力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因教学管理工作表现突出,李翠花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荣誉称号。
李翠花还是学院兼职档案管理员。虽然是兼职工作,但是她仍然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地为学院和学生保存好每一份资料。她熟练掌握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及组卷等工作技能。“任何一处微小的疏忽都会导致学生几年的学习记录无处可查,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就业、升职,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其退休。”李翠花强调。
大量的数据核对、详细的口头咨询和完备的资料留存……在认识到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后,每一次鼠标的点击都承载着她的那份责任心。即使这样的兼职工作,她也做出了水平。因归档工作成绩突出,她荣获了“长江大学档案工作一等奖”“长江大学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有学习就有测试,有学校就有考试。考试工作也是她十余年工作的重心之一。就拿日常考试管理来说,相关工作涵盖期中、期末考试及每学期的补考。协调老师时间,做好考试安排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系统做出每一场考试的总体安排,联系任课老师命题,组织试卷印制,然后审核试卷清晰程度、有无错误,装订封袋,再到系统安排老师监考,敦促成绩录入等,每一个环节他都深度参与。“每一份试卷出来以后,李老师都会帮忙仔细检查。”农学院的年轻教师说道。
除了日常的考试管理工作,她还负责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督促学生及时在系统报名,并积极参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监考工作。
监考是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进行的重要环节。李翠花除了参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监考,她还积极参加荆州市举办的各类教育考试的监考。多年的监考经验,练就了她一双“晶晶火眼”,能够在考生违规前,扼杀在萌芽状态,既保证了考场的河清海晏,又挽救了考生。
监考中还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的热爱。“每一场考试都与考生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担负起责任。”为了应对考场上的各种突发状况,每场考试她都随身携带提神醒脑的风油精、缓解低血糖的巧克力、以备不时之需的卫生巾等。
多年来,她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所监考的考场从未出现监考事故。由于监考工作表现突出,她曾荣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优秀监考员”荣誉称号,也多次获得“荆州市优秀监考员”荣誉称号。
有人问李翠花,为什么在这么多工作中都能取得好成绩?李翠花笑呵呵地说到,“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
在十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她始终秉持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热情服务的工作理念,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她说自己会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奋力冲锋 一流学科的“勤务员”
——记石油工程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杨小玉
杨小玉,女,1988年9月生,中共党员,石油工程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机关教工党支部书记。近三年主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发表教研论文7篇,曾被评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工作者”,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8)。
她拥有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长期奋战在服务师生的第一线,曾担任学院学籍秘书、教务处教研科副科长,目前正在攻读教育博士学位。
勤学善思,做业务精湛的行家里手
学科建设工作专业性、系统性强,研读各级各类政策文件并弄懂学通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岗位要求,杨小玉在深入学习《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举措》、长江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对标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逐项梳理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建设的弱项,以及工作重点、难点,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
杨小玉还注重夯实文字功底,推动科研数据体系化。学科建设涉及大量文字材料,且对质量要求极高。近三年来,她参与撰写了《湖北省“一流学科培育行动”建设学科申报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培育材料报送》《一流学科培育材料重点报送》《一流学科建设规划》等重要文件,完成了数万字的学科建设资料文字、会议记录、学科建设战略咨询会材料、工作进展汇报、新闻宣传材料等。针对学院教师数量多、科研数据体量大、数据填报频繁的特点,她依据科研管理平台数据信息,分类整理归纳了科研项目立项、科技奖励、专利获批、论文发表、平台建设等数据信息一览表,数据更加体系化,极大提高了数据使用效率。
“工作虽然多,但是仍然要注重工作细节,确保常规工作精细化。”杨小玉说。她坚持工作台账管理,不断优化工作流程,狠抓工作细节,无论是学科建设信息收集、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科研绩效核算,还是学术交流会议会务、工作通知发布等,她都能把师生关切的每一件事做精、做细、做实,并将结果及时向相关人员进行反馈。
用心用情,做师生满意的服务标兵
热情耐心、积极响应是杨小玉的另一大特点。石油工程学院专任教师规模大,科研体量大,老师们科研热情高,作为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工作繁琐可想而知。但面对老师们的咨询,杨小玉都会做好记录并及时耐心回复,哪怕是在深夜,只要看到了老师们的留言,她都会立马响应,做好回复提醒,确保师生们关切的事项“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
杨小玉做工作还有很强的主动性,她说,“等、靠、要注定做不好工作。”在与上级职能部门沟通中,她经常主动为老师们争取资源、指标等。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她多次参与到省教育厅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专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了桥梁作用。
作为学院机关教工党支部书记,她深刻认识到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管理队伍作为支撑。基于此,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她积极创新地开展了“党员示范岗”遴选与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师生反映好、工作作风好、业务能力好的优秀共产党员的示范辐射作用,打造了一个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基层党组织。
目标引领,围绕学科做好重点工作服务
她是一流学科的忠诚勤务员。近期,杨小玉协助领导开展青年人才引进面试工作,累计完成博士面试40余人次;倾力打造学院科研文化墙,展示学院科研成果和21个科研团队;贯彻落实基金“应报尽报”政策,协助起草学院基金及人才项目奖励办法,筛选出基金应申报名单,并多次一对一通知提醒,同时组织专家帮评。2024年,学院基金项目报出总数超100项,居学校首列。
学科要发展,学术交流活动必不可少,会议办好了,既体现学校水平,也增加美誉度。自学科进入湖北省一流学科培育行动计划以来,杨小玉先后服务一流学科战略专家咨询会、一流学科推进会、教育部产学研用会议长江大学分论坛、新能源专业发展研讨会等行业高水平学术会议,服务企业来访交流会议、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近60场次,累计服务校内外专家、学生近5000人。
摸清学科家底方能指导努力的方向,因此杨小玉坚持做好学科动态数据收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她定期收集师生成果获奖信息、人才引进、项目获批、平台建设数据,依托高绩学科数据平台,及时抓取学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和竞争对手的数据对比情况,摸清自己“家底”和对方“底细”,为领导层学科建设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上级关注、学校重视、师生关切。石油工程学院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依托学院,作为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杨小玉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努力当好一流学科建设的忠诚“勤务员”。
爱岗敬业 师生办事的“联络线”
——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张文杰
张文杰,男,1978年9月生,中共党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化工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曾获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先进工作者”、长江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张文杰深知学院管理岗一头连着学校各职能部门,一头连着学院师生,是桥梁,更是关键一公里。20年来,他秉承服务宗旨,坚持找得到人,办得好事,做到“不断线、不掉链、零出错”,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获得了学院师生好评。
党务工作,做好排头兵
张文杰与师生相处时,总是“与人为善”,按时参加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能,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师生服务的技能。
担任学院党建秘书期间,他协助学院党委书记开展党建工作,思考党建引领具体措施,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学等方式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2017年5月,他积极与红安干部学院联系,学院党委组织党员到红安开展实践教育,教育效果明显,让大家接受了一次革命精神的洗礼。2017年,全国启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正值暑假,他一个人通过查找已有档案资料,完善所有党员信息,然后让每个党员进行核对,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了党员的工作量,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2018年,接到寻找失联党员任务,通过查阅历年年鉴信息,他确定党员所在班级的班主任,配合学校搜集失联党员联系方式。
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期间,他不断强化支部建设,涌现了湖北省“研究生党员标兵”叶泛,长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杨梦颖、陈佩、叶泛等,培养了一批优秀研究生。近3年支部党员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各类奖项40余人次,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党支部2017年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
院办工作,当好服务员
在担任院办主任期间,张文杰多次协助承办大型会议,做到了组织有力。2016年,化工学院校企合作暨博士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会举办,来自省内外14家企业参会;2016年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催化学术年,来自省内2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20余名专家教授参加……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成立80周年之际,因在学会工作中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他被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每年的人才招聘是学院的大事,作为院办主任和联络员,他每次都积极为青年才俊们做好桥梁服务,择优荐才。2016年,其汇总260份求职简历,协助领导走访考察,成功引进博士7人,新增长江大学特聘教授1人,学院当年被评为“2016年度人才引进先进单位”。
2015年11月20日,张文杰接到电话,学院一位教授在中心医院因病去世,家属和亲人都在外地,一时半会回不来。他立即向学院领导汇报,成立以书记、院长为组长的治丧小组。他作为主要成员,积极与家属联系,布置灵堂、写讣告、写悼词、接待前来吊唁的同事朋友,协助家属办理善后事宜,让家属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和学院的关怀温暖。
教学工作,做好信息员
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用到各种系统、各类软件,为了尽快适应岗位,2020年,转岗教学办之后,张文杰一边积极请教,一边自己动手摸索。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相关环节了如指掌,对教学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等10多个工作管理平台系统驾轻就熟,为师生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服务,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他积极参与专业认证和教学评估工作,历经3次教学评估、2次专业认证,做到了教学资料保管有序,随要随取。由于研究生学籍档案整理规范,2023年他被学校授予“档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有的老师需要接送孩子上下学、有的老师年纪大了需要在低楼层上课、有的老师是双职工不能同一时间段上课……在每次安排教学任务时,他都会提前备注好。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及时协调处理突发情况,守住教学底线。
陈老师所在小区凌晨临时封控,无法到校上课;王教授晚上在家突然晕倒,脸部受伤,无法上课;郑教授科研出差……每次遇到突发事件,他都会第一时间做好备案,及时准确通知学生。2020年以来,教学办经历8人次人员调动,他都在主动承担工作、默默奉献。
2016年开始,张文杰常年驻点房县一中,负责本科招生宣传。该校录取到我校人数增幅显著,获评长江大学2018年“招生工作突出贡献奖”。研究生复试期间,他加班加点,抢抓优质生源。2020年疫情开始,研究生复试通过远程网络进行,面对新形势,他认真学习操作手册,调整设备,首批一次性演练成功。调剂时,为了抢到优质生源,他经常工作至凌晨2点,调剂咨询、整理调剂生信息、审查资格……各项工作有条不紊。2022年,研究生复试前夕,其背部脂肪瘤破裂,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到荆州一医急诊处理,手术后,医生说伤口是空腔,不能缝合,只能由内到外慢慢愈合。第二天,他强忍背部伤口疼痛,又回到了岗位上,圆满完成了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张文杰还先后担任过5届学生的班主任,真诚对待班级每一位同学,先后累计与学生谈心谈话900多人次,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带过的班级中,应化11602班级考研录取率高达75%,高材12102班级获评“标兵班集体”,高材11202班级获评“优秀班集体”。
2015年3月10日晚上19点,班级同学报告,有同学突然身体不适,面部微笑动作不受自身控制。张文杰立即返回学校,在与该生交流后,他立马联系学生家长,在送到专科医院治疗后,该名同学因病情发现早、处置及时,3个月就基本恢复正常,最后顺利毕业并找工作。有学生外出找工作被骗、还有学生家庭困难,张文杰都主动给予帮助。
多年来,张文杰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多次年度考核获评优秀,是学院师生值得信赖的“老黄牛”。
平凡岗位 服务师生暖心田
——记医学部办公室主任张平
张平,男,1977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医学部办公室主任。1999年从部队退役后来校工作,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54647部队“优秀士兵”“优秀班长”“团嘉奖”、湖北省卫生厅“优秀共青团员”、“长江大学优秀工会干部”等称号。
热忱服务,温暖师生心田
“师生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张平常挂嘴边且付诸实践的话。他始终将师生需求置顶于心,用热忱之心传递温暖与关怀,全力为师生营造优良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
“张主任在吗?”“张主任,这个报销材料怎么弄?”“张主任,我们办公室的空调坏了。”小小的办公室里总是充满着各种求助的声音,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向他询问。在医学部工作这些年,他总是默默做大家的大管家、大后方,他忙碌的身影总是让人安心、放心、暖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师生无法按时返校,为防止学生重要档案遗失现象发生,他仅用两天时间,联系了15、16级333名毕业生,获得详细地址,后来又通过邮寄的方式,顺利将毕业证书等贵重文件寄到他们手中。忙完邮寄工作后,他又穿梭于各个寝室,通过一对一视频聊天,帮助同学们收拾个人物品,并打包整理邮寄。
“太谢谢您了!”同学们收到毕业证和行李后,都发来感谢信息,这也是对张平来说最难忘的一次离校告别。
坚守初心,谱写奉献华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医学部办公室是学部日常工作的综合服务“窗口”,对校内和附属医院承上启下,对外联系四方,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张平总是冷静处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尽量避免疏漏和差错。
办公室工作任务繁重、事务琐碎,加班加点是常态,但他毫无怨言,总是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困难挫折,将压力转化为前进动力。他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长期高强度工作致使张平身体出现了问题,患上了严重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他却从未因身体原因影响工作。他总是随身携带药物,疼痛难忍时,服药缓解后便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同事劝他休息,他总笑言:“我这点小毛病不碍事,工作不能耽误。”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业精神与责任担当,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
育人为本,点亮希望灯塔
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还担任了23级临床班的班主任。在“面对面”的谈话活动中,他将“问题学生”作为重点,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前段时间,有个学生到办公室咨询他换专业的事情,“张老师,我现在很迷茫,不知该如何选择,选择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将来。我知道医学技术专业相比临床专业轻松,我妈妈说女孩子过得轻松一点就可以了,但我从小就想当一名科室医生,我该怎么办?”了解了她的情况后,张平咨询了相关专业老师,结合上网查到的就业前景分析,张平告诉这位同学:“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内心,想要成就你所想的,就必须要努力,努力的过程很苦,但只要你坚持下来了,多年后你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我无怨无悔,我走了自己喜欢的路。”
他还常常在群里或者QQ空间发布动态消息,内容涉及安全教育、学习、感情、美食等多个方面,虽然他的年龄和班上的学生相差比较大,但他正通过这种方式努力走进学生内心,缩小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像是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学生,老师一直在关爱着你们。
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平凡的坚守。近30年里,张平的工作岗位在变化,但不变的是其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坚守初心。他以非凡的热情与专注,用点滴细节诠释着一名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冲锋在前 守护校园保平安
——记党委保卫部(处)科长龚鹏飞
龚鹏飞,男,1977年9月生,党委保卫部(处)科长。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学校保卫部门工作,以勇敢和责任守护师生安全,多次获年度考核优秀。
2024年是龚鹏飞到长江大学工作的第24个年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他在保卫处的岗位上默默奋斗,与全体保卫人员并肩作战,克服重重困难,勇挑重担,圆满地完成了校园秩序维护、大型活动安保等多项任务。
2000年,龚鹏飞退役后,被分配到原湖北农学院保卫处工作。2003年,长江大学成立,他在长江大学保卫处继续效力。2011年,武汉校区刚成立,新的校区保卫人员人手紧缺,他又转至武汉校区管理办公室保卫科工作。
24年的时间里,他虽历经了三个校区的安保工作,但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却始终如一。
无声坚守 在新校区爬山过坎
2011年,新成立的武汉校区条件艰苦,既缺人手又缺物资,面对种种挑战。龚鹏飞和同事们却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新校区的保卫工作之中。
“初到武汉校区,我们发现,原来学校连围墙都还尚未完工,安保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尽管如此,龚鹏飞没有抱怨,而是从零开始,逐步将新校区的安保工作引入正轨,为师生们构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
当时床铺缺乏,他们就自己动手,用木板搭建;没有先进的安保系统,他就和其他同志一道,亲自站岗守卫;没有围墙,他们就增加巡逻次数,常常工作至深夜。
在武汉校区的三年半时间里,龚鹏飞参与了安保工作的每一个建设阶段、每一个环节。当离开武汉校区时,看到校区安保工作逐渐变得井然有序,龚鹏飞感慨地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冲锋在前 把岗位看成阵地守
“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再艰险的事总得有人去做呀。但是作为学校保卫人员,我们必须冲锋在前。”2020年1月,临近春节,新冠疫情突发,部分保安队员已安排回家轮休,在东校区的在岗保卫队员只剩下原来的一半左右,军人出身的龚鹏飞留在学校,抗击疫情。
形势严峻、物资紧缺、人员不足、心理恐慌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都摆在了龚鹏飞的面前。作为学校保卫处科长、校园安全的“守门人”,龚鹏飞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按照处领导指示,他迅速组织召开安保队员动员大会,协调医护人员为队员进行防护常识培训,发放疫情防控宣传手册,制定防控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筹措防疫物资……通过一系列防控举措,校园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稳定。
校门是阻断病源向校园内输入和蔓延的最前沿,是学校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龚科长把校门当阵地。”队员们这样评价龚鹏飞。他根据要求立即启动史上最严格的校园管控措施,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五个一律”的规定。他要求全体保安队员坚持“严”字当头,严禁与学校无关的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入校。
为了更好做好安保工作,龚鹏飞有一周吃住都在学校,白天协调解决问题,晚上组织安保人员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实在困了,他就在沙发上简单休息一下,可以说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
疫情虽然早已过去,但现在龚鹏飞仍然每天都要到各个门岗、片区进行巡查,各项工作也都想在先、干在前、抓得细。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对他来说是工作常态;人员调配、门岗检查、校园巡逻、交通管理、应急处置,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从安排值班到报告值班情况,他都亲力亲为。
龚鹏飞就像“钉子”一样,铆在岗位上,以高效有力的行动,带领安保队员筑起校园第一道“安全网”和“防火墙”。
精益求精 把工作当作事业干
校内监控24小时开启,门岗值守24小时在岗,校内巡逻24小时不间断……在别人看来,安保工作或许就是一份体力活,可龚鹏飞却在这份“体力活”中,做出了“技术活”。
在龚鹏飞看来,他就是带兵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经常跟安保人员们强调:“我们是服务单位,服务质量是第一位,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业务能力,都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
在“警校居”联合治安巡查工作中,他积极参与辖区派出所、交管部门、城管部门、辖区居委会社区等巡逻执法工作。为做好学校教学秩序保障工作,他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认真地做好应急预案,积极主动预防校园突发事件,同时做好各种准备和应对工作。
在过去一年中,他带领安保科校园“110”人员共出动230余次,响应教职工和学生的求助64次,成功调解了12起纠纷,帮助找回了6辆电动自行车、11辆自行车、3台笔记本电脑、5个遗失的书包、16部手机和2个钱包,此外,还追回了一套学生丢失的自拍录播器材。
安保团队还承担了学校各类大型活动,比如省市级领导调研和考察、各种大型会议,以及校内大型考试的安保工作。他和同事们一起保障了学生社团活动、体检、招聘会等87场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了26场大型考务的安保任务。
“脚踏实地工作,诚恳做人,这就是我的性格。无论做什么事,我都力求做到最好,不负个人,也不负单位。”龚鹏飞说道。
勇挑重担 服务大局善作为
——记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曾艳涛
曾艳涛,女,1976年8月生,无党派,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曾获长江大学“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档案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完成教研论文2篇,科研论文6篇,承担科研项目7项。
勇于临危受命,主动担当作为
资环学院地球化学实验室是具有国家计量认证CMA(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合格证书的检验检测机构。只有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才允许在检验报告上使用CMA章,出具的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该资质是学校老师科研项目投标的重要资质文件。作为省属院校,以后其实很难再有机会申请国家级别的计量认证资质。该资质对学校及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各方面的意义可想而知,所以,每隔3年的计量认证复评审工作是学院的头等大事。
因为学院管理人员编制有限,彼时一直没有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而先前兼职管理的老师也早已退休。2018年5月是长江大学地球化学实验室计量认证复评审的时间,在院长暂时空缺的严峻形势情况下,学院领导决定,临时抽调曾艳涛博士担任此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临危受命,工作任务之重大,工作程序之繁杂,不言而喻。但是,曾艳涛没有退缩,立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计量认证评审是对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综合评价。首先需要提交的重要材料就是体系文件。为了准备该文件,曾艳涛连续加班1个月,前后修改了10余遍才最终定稿,厚厚的2大本,加起来共246页,12余万字,最后哪个内容在哪一页她都了然于心。目前的实验室体系文件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地完善。
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管理资料的补充。“每一项工作都得有计划,有执行,有记录。”曾艳涛介绍。由于前期管理人员缺失,很多材料几乎是一片空白,于是,她几乎从头做起。她连续加班了4个多月,吃住在学校,根本顾及不了家庭和孩子。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统筹、安排、分配任务、汇总,循环往复,补充相关资料600余份。
在5月临近专家进校评审时,年幼的女儿被传染了水痘,高烧不退,身上又疼又痒,难受得不停哭着要妈妈。医院和学校仅5公里之隔,她只去看了一眼就立马回到工作岗位。“说起来都是泪,但在拿到资质认定证书的那一刻,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用心服务,温暖师生
十多年的办公室管理服务工作生涯让她明白,这是一份需要甘于奉献和勇于担当才能做好的工作。甘于奉献,就是不论是工作时间还是寒暑假,无论白天或是晚上,只要老师和学生们需要,就必须立马回到工作岗位;勇于担当,就是事事关心,尽心尽责,时时为学院考虑,永远把学院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直以来,资源与环境学院办公室管理人员缺乏,许多工作都没有专人管理。2012年8月,学院搬迁至武汉校区以来,她一直负责研究生、科研、实验室、资产、安全、院系采购招标等多项工作,还配合教学院长和教学秘书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工作内容繁多,职责重大。当领导把工作安排在她头上时,她却从不推托,每一项工作都认真对待,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
学院的老师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曾艳涛打电话,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万事通”。近两年,其负责的工作在常规指标考核中均为满分,为学院常规指标考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她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利用管理工作经验,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那些想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同学,她给学生认真解读“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条件”中的每一个条款,确保每个学生不掉队;对于那些成绩好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她利用研究生管理的经验,为每个同学规划具体的考研之路。当年,该班级有2名同学获得了推免研究生资格,她也荣获了“优秀班主任”称号。
融入集体,团结协作
在工作之余,她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工会活动,多次荣获“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学校每年春季举办教职工排球赛,秋季组织教职工乒乓球赛,她都作为主力积极参加,由此,她也结识了很多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建立了联系,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更好地发挥了组织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甘守兰台 故纸堆里写芳华
——记档案馆科长戴晶晶
戴晶晶,女,1988年4月生,中共党员,档案馆科长。曾获湖北省高校档案专业委员会“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主持参与完成省高校档案学会项目2项,发表论文6篇,受聘为“荆州市档案专家”。
兰台虽小,知千秋功过;史册数卷,理古今渊源。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在档案馆却有着这样的说法:铁打的戴晶晶,流水的兵。今年是档案馆成立的第十个年头,而她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档案工作岗位上,像一颗螺丝钉一样,默默坚守了十一年。这十一年来,名校本硕档案学专业出身的她,始终将专业精神、专业素养贯穿在收、管、存、用、育等档案工作全业务环节,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的工作理念,经营着这份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工作。
为党管档——精益管理 砥砺前行
张张卷轴手中过,件件大事攒成册。戴晶晶说:“作为‘兰台人’,从纷繁芜杂、筛选鉴别,到形成目录、整理上架,每道工序都需要极致耐心与细心。”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筛选材料、分类编目、归档盖章、装订档案、装盒上架,她重复着每一道工序,但都不知疲倦,戴晶晶暑假加班加点是常态,因工作表现突出受到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表扬。
归档立卷工作是学校档案业务工作的重头戏,各类档案犹如涓涓细流汇入档案馆,档案工作人员好比质检员,需要对归档材料进行审核、把关,更需要进行前端指导和监督。档案馆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档案材料的整理上架都是高强度体力活,戴晶晶和同事们像男子汉一样,任劳任怨,亲力亲为。工作中,她与学校各单位的档案员保持密切联系,对档案的形成、立卷、移交进行全流程指导,主动提供专业贴心、严谨细致的业务指导,在办公室、会议室、库房开展现场指导,确保档案“应归尽归、应收尽收”。她的专业、真诚和敬业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2018年,学校首次申请创建湖北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档案馆。当时档案保管条件差,积存档案材料数量极大,时间紧、任务重,她作为业务骨干,主动承担,真抓实干,发扬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和同事一道扎进冬寒抱冰、夏热握火的档案库房,埋首堆积如山、滋生虫霉的故纸堆里,清洗印章、整理实物、清理档案、重新排架。因长期接触被虫霉污染的老档案,患上荨麻疹,年年复发。在2021、2024年湖北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档案馆复评中,她作为核心力量参与修订《长江大学档案管理办法》《长江大学学生档案管理办法》《长江大学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等档案制度规范,进一步提升学校档案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为保护抢救老旧档案,提升查档服务质效,馆藏纸质档案亟待数字化扫描,戴晶晶作为“老档案人”,从初期指导学生团队到后期协助专业公司,发挥熟悉馆藏优势,规范业务流程,完成一本本学籍档案的整理、一份份学籍材料的扫描、一条条档案信息的录入和一张张电子图片的上传。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档案馆已建立多个档案数据库,从低效耗时的手动查询到高效便捷的系统检索,档案馆将信息跑的这条路越建越宽、越建越长。
为校守史——育才育人 薪火相传
通过搜集整理历史档案文献,挖掘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戴晶晶参与档案编研18项,连续五年策划“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展出“长大的记忆”“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档案话百年——江南抗大”“铭刻伟大抗疫精神,助力长大‘双一流’建设”等档案专题展览,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编研成果,积极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服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
2023年,学校合并组建20周年活动筹备期间,学校布置校史长廊升级改造任务。彼时新馆长刚上任,为协助馆长保质保量完成该项工作,她和馆长牺牲暑假轮休时间,带着孩子加班加点,从定方案、找素材,到核信息、访校友,反复筛选展出成果,打磨展出内容,比较展出样式,出展方案六易其稿。在不懈努力了六十余个日夜后,荆州、武汉校区校史长廊同步展出,展出效果受到师生校友的一致好评,并获得长大20年系列活动“专项贡献奖”。
戴晶晶作为经验丰富的校史志愿讲解员,临危受命,主动承担起组建校史志愿讲解团队的任务,通过公开招募,开展专业培训,组建了第一支服务意识高、专业技能强的志愿讲解队伍。自2023年10月校史展览馆开展以来,校史馆共接待各级领导及师生校友参观100多场次,参观人员五千余人次。作为指导老师之一,她收集档案素材,打磨讲解词,助力校史志愿讲解员张美晨同学在2024年中南五省高校博物馆讲解比赛决赛中一举斩获一等奖。
为民服务——有求必应 细致周全
面对校友查档的需求,如何做好服务是摆在学校档案工作面前的现实问题。“把校友的急事、难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戴晶晶在日常工作中一直践行着这样的理念,这份坚守与坚持来源于服务工作中的深切体会,更来源于查档校友的信任。2019年,在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戴晶晶作为承办人员坚持推出远程查档服务,做到“足不出户,档案到手”。在新冠疫情期间,她积极响应号召,迅速开通远程查档通道,解决了校友无法到校查档,而又急需档案的燃眉之急。这些年来,远程查档的校友人数迅速增长,从2020年的3000人次直线上涨到2024年的6000人次,这些数字便是她和同事们服务师生校友的最好证明。
这十一年来,她始终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接待师生校友,同事们遇到难查的档案也会第一时间向她求助,她总是有求必应。对于频繁的电话和来人咨询,她总是笑脸相迎,不厌其烦地一一予以解答。遇到寒暑假、节假日,校内外人员有查档需求,她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跨校区奔走解决;对于不远千里跋涉而来的查档人员更是体恤有加,无论白昼黑夜、冬寒酷暑,来者不拒,竭尽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由于年代久远、线索有限,许多档案无法及时查到,这些“悬案”并没有随着查档人的离去而被忘记。她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寻找蛛丝马迹,翻找档案线索,哪怕翻遍整个库房都竭尽全力“破案”。从细节入手,让服务变得有温度。她的用心服务,收获了师生校友的肯定,也收获了继续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有的校友通过邮件表达感谢:“感谢母校档案馆的老师、领导的无私帮助,工作的迅速、及时令人敬佩,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有的校友还会寄来家乡特产以表感激之情。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她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四好”“两服务”的嘱托,努力把学校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学校推进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为学校发展贡献档案力量,用芳华岁月书写兰台人的辉煌篇章。
(编辑 廖鹏程 审核 危煜祥)